首页 > 机构院系 > 教学机构 > 信息技术学院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发布时间:2009-01-06 09:09 浏览次数:
    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互动式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
    本专业旨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将不会一味地模仿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的改革。在对IT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了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了就业的导向性。在平时的教学环节当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时数中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至少为1:1,找到了高职与IT行业衔接的接口。
    (2)教学方法的改革——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能力综合模块,根据IT行业产品应用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具体工作项目设计模块整体,按综合能力的要求,重新组合德育和文化课内容。模块内,岗位技术标准是核心,鼓励人才专项拔尖;岗位的职业道德是统帅,职业要求引领做人规范;综合课程是保障,以知识的应用激励专业的学习。模块外,安排相应的选修课程,既有技术选修,还有文化选修。目前,已经开发了多个项目模块,学生按照岗位标准积累模块,不仅岗位目标明确,而且可以顶岗上班。这种能力综合模块,以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技术水平,以岗位必须、够用的文化加上选修课程,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既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难题,又不会降低有潜力的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水平。这种模块,以项目式学分代替了课程式学分,使学分制有了切实的操作性,使弹性学制能够落到实处;而且模块的教学内容,能够直接转移到培训领域,提高了办学效益。
    (3)创设情景式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
    本专业培养的是面向IT企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掌握操作技能。然而纯粹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大多学生对这类知识不大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能实际运用的技能,所以教学环境的生态建设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技能的有机结合,应多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分析、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通过对其开发过程的观察、分析引入理论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和快乐。
    (4)考试方法的改革——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根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反馈和实施综合模块的需要,我们将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反映岗位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考试,随学随考,多少模块能达到什么等级、能上什么岗位,思想、技术、文化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竞争能力。
    (5)教学手段的改革——让知识有声有色
    “粉笔型”讲授已经不能跟上现代教学手段发展的步伐,我系鼓励教师自编教学课件,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还将相关教学内容置放于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学习。经过实践验证,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软硬件技术设备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加强英语学习——让专业素质更加完美
    由于我国的IT技术工业主要是由大量的国际化公司为支撑主体和IT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特征,英语已经成为计算机业内的第一语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英语,使其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认识。
    (7)抓好毕业设计——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提升专业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项目开发等能力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在大多专科类院校都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十分有限,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大多只能从各种考核成绩上来了解,并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效果,使学生成为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当中,分组实习、导师指导,公开(个别)答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毕业设计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