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运行维护: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Copyright @ 2020http://www.lzcf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7004055号-1
爱学肯钻必有回报
韩亚兰原是青海牧区一个水电站的电工。1978年,他考入青海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1991年,韩亚兰举家调到广东顺德。当时,乐善好施的梁銶琚博士捐资,在顺德县创办了集职高、普高、初中于一体的梁銶琚中学。韩亚兰调入后不久,该校取消了普高和初中班,成为一所完全的中职学校——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韩亚兰从普通教师干起,在中职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一晃就是21个春秋。
韩亚兰爱学肯钻。为了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难题,他在家里布置了一间工作室,自费购买了交流伺服驱动器等试验器材和专业工具,光万用表就有12块。有时遇到刁钻的难题,他就在折叠床上睡,半夜醒来继续“攻关”。
在韩亚兰的办公室里有一台大屏幕数字万用表。他嫌平时用的数字万用表屏幕太小,上课演示时学生看不到测量的数据。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为原来的数字万用表配置LED大屏幕。“这样,同学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测量的数据了,大大提高了测量演示教学效果。”
辛勤付出必有回报。截至目前,韩亚兰共申报国家专利12项,其中7项获批。他还开发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等5门高新课程,设计制作了20多套工业自动化技术实训设备。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当时,学校没有一个实训实验室。韩亚兰提议将学校闲置的生物实验室改造成第一个电工技术实训室。从画设计图、购买木材原料,再到制作实训台,样样他都亲自动手。就这样,拥有30个实验台的实训室诞生了。
梁秋霞是韩亚兰带的第一批机电专业学生。看她力气小,拧不动螺丝,韩亚兰就特制了一把大头螺丝刀送给她。于是,力气小的梁秋霞,安装起器械来能跟男生一样快。她说:“这对我产生很大的鼓舞,对专业课的兴趣越来越浓,渐渐成了韩老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韩亚兰说,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真诚之心去关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技艺去培养学生,并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他在机电教研组带头考取了电工高级技师技术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能型教师。
韩亚兰辅导的学生先后有二十多人次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他本人也曾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第一名。在教授每一项技术之前,韩亚兰都要自己先进行反复推敲和操练,并尽量多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要先让技术融入自己的身体里,才能把最精湛的技艺传授给学生。”韩亚兰讲课深入浅出又风趣幽默,深受学生欢迎。
退休了还会惦记职教
从1996年开始,韩亚兰一直担任学校分管教学、培训和专业建设工作的副校长。他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带头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研究,解决了以往技术类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的弊病。如今,“项目教学”已成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几乎所有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他领衔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计划得到教育部和中国机械联合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已被许多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选用。
对于一所职业院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出紧贴市场需求的学生。韩亚兰经常带领老师们到企业去,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及时体现到教学中。他带领老师不断开拓新的培训市场,并亲自担任高级电工技术资格和技师技术资格培训的授课与技能培训指导。现在,社会培训和师资培训已成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大品牌,每年培训超过一万人次。学校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学校,形成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两个轮子齐发力”的良好局面。
还有三年,韩亚兰就要退休了。他说退休后仍然希望和学生待在一起,继续演绎他的“职教人生”。他打算写一本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教材。“最好能打破那种纯技术的模式,把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对电工专业的认知、对企业和学生的了解融合进去。”很显然,他要写的教材已经超越了专业知识本身。
韩亚兰:与职业教育“拍拖”20载
韩亚兰常说,他是为职业教育而生的,能成为一名职教教师是他的缘分,也是他最大的幸福。
1991年,韩亚兰从青海举家南下,来到佛山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到机电专业部长、培训处副主任,再到副校长,掐指算来,他已经在职教一线耕耘了21年。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韩亚兰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贵的。为了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他坚持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的演示,为此,课前,每一道题、每一个学习和训练的项目或任务,他都要自己先摸清。
除此之外,他还常到企业调研,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及时反映到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方式,让韩亚兰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水电站工人出身的韩亚兰还是一个“技术狂”,他笑称自己和机电技术“拍了几十年的拖”。从事职业教育之后,他对提升专业技术与技能更是情有独钟。在学校,他的工作间俨然就是一间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在家中,他也布置了一间专业技术开发工作室。
如今,韩亚兰已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3项国际专利,其中4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在他的办公室里,新近研制的大屏幕数字万用表格外醒目。他介绍说,平时用的数字万用表屏幕太小,教师上课演示时,学生根本就看不到测量数据,所以他增加了一个LED大屏幕。大屏幕显示的内容与数字万用表原来屏幕的显示完全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测量的数据,大大改善了教师测量演示的教学效果。
1998年,韩亚兰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后,看上了那里从德国购买的实训设备。回国后,他说“我能做”,就真的自己动手做了起来。他亲自设计图纸,制作、装配、调试设备,主持开发了3种工业自动化实训设备。这些设备后来参加了广东省和全国的职教成果展,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职业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还被销售到广州、江苏和吉林等地的职业院校,得到了职业教育同行的赞誉。
现在,韩亚兰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为社会人员和教师进行培训。再过3年就要退休的他说,希望自己退休后仍然能和学生在一起,与他钟爱的职业教育继续“拍拖”。(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亚兰:“我就是为职业教育而生”
佛山市顺德区梁球琚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韩亚兰是一个天生就喜欢动手,喜欢钻研技术的人。
1998年10月,韩亚兰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3个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有些从德国购买的先进设备,对项目教学十分有帮助,但是这些设备的价钱都很贵,学校当时还没有资金购买这些设备。
韩亚兰回国后二话不说动手做起来。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共设计了100多个机械零件,出了200多张图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主持开发的3种工业自动化实训设备,参加了广东省和全国的职教成果展,得到了职业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些实训设备还销售到广州、江苏等地的职业院校。
2007年,在重庆市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韩亚兰以52岁的年龄参赛,是全国参赛队中年纪最大的选手,一举获得机电一体化竞赛教师组第一名。
韩亚兰时常手把手地辅导竞赛学生,并与学生选手进行对抗性的PK,以此来促进选手的训练,破解训练中的疑难技术问题。近3年,由他带领的技能竞赛团队共获得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23人次,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奖91人次。
韩亚兰领衔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计划得到教育部和中国机械联合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已被许多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选用。他开发了《工业自动化技术》、《执行电动机》等5门高新技术课程,有3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我就是为职业教育而生的”。韩亚兰带头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研究,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上他的课,学生学得懂,非常有兴趣。学校作为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认定的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由韩亚兰授课培训并考取高级维修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证的就有800多人。
2010年韩亚兰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技术能手称号,201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荣誉。(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吴春燕)
为职业教育而生的技术“达人”和好“师父”
新华网广州9月17日电(记者李娜)57岁的韩亚兰衣着朴素,笑容和蔼可亲。他是同事们眼中的技术“达人”,是学生们尊敬爱戴的“师父”。这位广东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的副校长,是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十位教师中,唯一一位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师。
韩亚兰当过水电站工人,1982年从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先在当地做了大学老师,后来到佛山从事职业教育,“我动手能力很强,又喜欢技术,跟电气技术‘拍拖’21年了。”
为了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难题,韩亚兰家里专门设置了一间工作室。那里万用表就有12块,电阻电容不计其数。
他说,“家里的工作室跟实验室没什么差别”,而购买的各种仪器总价已超过10万元。有时遇到刁钻的技术问题,他就在折叠床上睡,在梦中继续寻找灵感。
除了对技术的狂热外,生活中的韩亚兰在同事们眼中极具活力和趣味。“他唱歌特别好,家里到处摆着数码器材,还养着各色各样的花草。你会发现,灌溉工具是他自己设计的,还编了程序,会定时定量自动喷洒……”
截至目前,韩亚兰共申报国家专利12项,其中7项获批。他开发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等5门高新课程,设计制作了20多套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实训设备,为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这个职业让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给了我乐趣和发展的空间。”韩亚兰把职业看成敬爱的父母,把专业当作挚爱的伴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信心。
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梁秋霞,至今都难以忘记学生时代“师父”送给她的大头螺丝刀。有了这个小工具,力气小的她安装起器械来跟男生一样快。她说:“这对我产生很大的鼓舞,对专业课越来越感兴趣,渐渐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
教授每一项技术之前,韩亚兰都要自己先进行反复推敲和操练,并尽量多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讲课深入浅出又风趣幽默,深受学生欢迎。“要先让技术融入自己的身体里,才能把最精湛的技艺传授给学生。”他说。
在全国技能竞赛中,韩亚兰辅导的学生有5次获得一等奖。他本人曾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第一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技术能手、职业技能鉴定优秀专家和特级教师等诸多荣誉与称号。
从普通的专业课老师,到机电专业部长,又到培训处副主任,再到副校长,韩亚兰身上的改变似乎只有别人对他的称呼。
同事骆老师说,顺德是广东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老师很早就过上了小康的生活。“韩亚兰对技术的热爱是源自内心的,而不为名利。他的执着和肯下苦功夫钻研的劲头,我看跟20多年前他刚从青海来广东的时候比,有增无减,我们都很佩服他。”
还有3年,韩亚兰就要退休了。他有个愿望,那就是写一本关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教材。“不是剪刀加糨糊那样,我要打破这种模式,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对企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专业的热情融合进去。”很显然,他已经找到了写这本书的钥匙。(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