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运行维护: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办公室
版权所有: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Copyright @ 2020http://www.lzcf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7004055号-1
我对生命有很高的崇敬,更深信人生来就具有无限潜能。不过,这可以因应人生各种挑战的能力,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它需要在充足水分和丰厚养分的环境下,才能向上成长茁壮,长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景致。对人类而言,那些水分和养分就是关怀与爱。
人类虽带着这些可贵的种子出生,但相对于其他生命,人生命初始的一两年是相当脆弱的,需要依赖有能力者的养育才能存活,这样的生物机制造就人们拥有与人连结的本能和需求。而为了便于完成人类繁衍与传承的使命,也形成相互支持、合作、共享资源的社群结构。
养育婴孩的责任大部分由父母所承担,无助的幼儿必须依附父母,依靠父母给予的照顾与爱长大。所以害怕被抛弃、担心失去照顾者,成了人类幼年时最大的不安。当为人父母者本身成长的历程不顺遂,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可能无法提供充分滋养的环境,让孩子顺利成长。更因自己的无能感,过度受限人类共构出来的社会规范与期待,便会控制和强迫孩子以他们认定的生活方式发展。
照顾者最具威力且带有相当杀伤力的控管方式,就是威胁或实际收回对婴孩的照顾与关爱。例如,电影《囧男孩》中梅芳饰演的阿妈,对儿子无力养育而丢给她照顾的孙子,动不动以“你是个没有人爱的......”“再不听话,刀子给你射过去......”等言语对孩子进行威吓管教。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私领域或公共场合,也能随时听到成人大声斥责:“再哭,你就给我滚出去,不要回来”、“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哦”“你不乖,我不要你了!”于是,孩子为了顺利活下来,不得不某种程度的放弃自己、扭曲自我。遵照或者阳奉阴违的服从养育者的要求。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仍有很高的焦虑感,生怕自己表现不够好,或不符合他人的期待,或未达到“想象的”严苛标准而被排挤、唾弃。一种“我会活不下去”的感觉如影随形的跟着。这样的不安与焦虑感愈高,人天生所具有的潜能种子愈无从发芽长大,人也就如被困于浅滩的龙,不快乐、缺乏自信、没有价值感。只能用自幼扭曲本性而勉强寻得的生存法则,曲曲折折、战战兢兢的奋力活着。
这些生存法则,有的是“假装”强势,把挫折、不顺遂都怪罪给他人及外在环境,内心充满不平和愤怒,容易用不择手段的方法争取自认该有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争得到的,成为所谓的“成功者”,永不满足,也并不快乐;争不到的,就可能变成不断伤害、攻击他人的反社会者。
有些生存法则,是用讨好、顺从他人的方式,希望找到可以被接纳和归属的空间,即使完全失去自我也无妨。但自我都不见了,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接纳和肯定,更不可能让所有人对他满意,于是导致严重的忧郁和自弃行为。
另一些人早早就学会为自己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以求保护自己不被他人伤害。有时,为确保安全,甚至严密到连门窗都没有,把自己全然封闭。但他们仍然会带着那深埋在心底与人连结的需求,独自黯然饮泣。
所幸,人们所拥有的潜能的种子非常坚毅,即使埋藏在枯竭的土地很久,也不会轻易死去。这不死的种子,不但让人能够永远拥有希望,而且只要一得到足够的水与养料,它随时都能发芽长大。看那些失去掌握自我的能力,而在生活中深深受苦的人,他们依然勇敢地想要活下去,也想活的更好,这就是期盼有一天内在的种子仍能破茧而出的有力证据。
——摘自《当下,与你真诚相遇》(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作者:曹中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