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院系 > 党政机构 > 继续教育学院 > 新闻动态 > 正文

贺红岩:用“真心”育“真人”

发布时间:2012-08-14 11:06 浏览次数: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贺红岩
 
    “在她的眼里没有差的学生,她的世界没有心的沙漠,她不离不弃,用爱心构成一片教育的新体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片绿洲。”这是2011年9月5日,在《美丽心灵》教师节主题晚会上,主持人为荣获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的锡伯族女教师贺红岩宣读的颁奖词。

  参加教师节晚会录制的第二天,贺红岩与其他9位教书育人楷模来到人民大会堂,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座谈。谈到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贺红岩激动地说:“我的父母是老师,5个儿女中,3个是老师,可以说是教师之家,实现了父母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我作为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昨天站在舞台上拿着奖杯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概括起来,就是5句话:45岁想起父母之恩,24载追寻为师之道,党的光辉照耀一代代人,师生携手日日夜夜,锡伯儿女世代向前。”

  贺红岩1966年出生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一个教师之家,1987年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1987年8月至今一直在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任教,担任高中化学教师,兼任学校德育主任。她曾先后荣获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县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009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荣誉称号。从教24年来,贺红岩始终认真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义务,用一片真情温暖和感召学生,呵护着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做好德育工作从了解学生开始

  2011年8月31日,记者走进贺红岩的办公室。贺红岩正在接电话,没听见记者的敲门声。电话里说的是贫困生资助的事情,马上要开学了,新生中的贫困生成为贺红岩关注的重点。

  “伊晓芳、池梦梦,七年级六班,孤儿,要特别关注。”这是贺红岩在台历上写下的一行字,时间是8月30日。这两个写在台历上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两个孤儿,家里都很贫困,我准备下午去她们家里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好为她们提供帮助。”贺红岩对记者说。听说贺红岩要去家访,记者提出一起去。

  伊晓芳、池梦梦的家离县城有20多公里。伊晓芳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一走进伊晓芳的家,贺红岩就四处打量,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看到了贫困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难。贺红岩和伊晓芳的婶婶聊了起来,她一边询问,一边不时用笔把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得知这家4口人一年仅有1万多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贺红岩对伊晓芳的婶婶说:“现在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上学的事不用担心,另外,我们会给伊晓芳尽快安排一位资助者,你可以放心让她去上学。”伊晓芳的婶婶拉着贺红岩的手,连说了几个“谢谢”。从伊晓芳家里出来,贺红岩又来到池梦梦家。看到有老师来家访,池梦梦的养父母十分激动。贺红岩又介绍了一遍资助政策,并表示将为池梦梦解决上学遇到的困难。

  “这两年到学生家家访,可以坐车去,交通方便了很多。”贺红岩说,“过去,家访要靠骑自行车。”最远的地方,贺红岩要骑车4个小时才能到,遇到路不好走,有时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退缩过。24年

  里,她访遍了每个学生的家,有的去了两三次,甚至更多。

  为什么要访遍每个学生的家呢?贺红岩的回答很简单:“不了解学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贺红岩家访有个特点,不管是表现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生,她都要去家访。“家访不是告学生的状,是去了解学生的家庭和生活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在贺红岩的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她熟悉学校的每个学生,知道每个学生家住在哪里,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犯再大的错,她也不对学生发脾气,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她教过的学生,大部分至今还和她保持联系。  

  有一次,贺红岩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无心听课,满面愁容。下课了,贺红岩找到这名学生,轻声问他:“是不是你爸爸生病了?”学生听到这句话,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就扑在贺红岩的怀里。原来,家访的时候,贺红岩知道这名学生的父亲身体不好。贺红岩鼓励这名学生好好学习,并给他家捐款,帮助他的父亲治病。后来,这名学生发奋学习,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他十分感激贺红岩的关怀和帮助,直到如今,他都称贺红岩为“贺妈妈”。

  带着尊重和信任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在记者采访贺红岩的时候,一位老师拉着一个学生走进贺红岩的办公室。“贺老师,你看这个孩子怎么说都不听,就是不把头发理短。”这位老师气冲冲地说。

  贺红岩看了看这位老师,又看了看这个学生,微笑着让这个学生坐在自己身边,和颜悦色地问这个学生:“怎么没有去理发呢?有什么困难吗?给我说说看,我也许能帮助你呢。”这名学生见贺红岩没有批评他,便讲出了没有去理发的原因。他说,他的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住,父母没有回来,没有钱,所以没有去理发。贺红岩立即对学生说:“老师给你出钱,你愿意去理发吗?”“愿意!”学生回答道。“那好,老师现在就带你去理发。”

  刚才还气冲冲的那位老师看到学生愿意去理发了,也一下子消了气。

  “你相信那个学生说的不理发的理由吗?”记者问贺红岩,“为什么你不但不批评他,还对他微笑着说话?”

  贺红岩回答:“如果我质疑他的理由,他就会反感我,不信任我,我们的交流就会陷入僵局,问题依然解决不了。我微笑,就是让学生看到,我尊重他,是真心帮助他的。不批评,是为了能听到学生说出心里话。一拿出校规来,学生就会产生反感,不如不说。只要做通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也给他上了校规课了。”

  “再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要在贺红岩面前,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开口说话的,都愿意把心里话给贺红岩说;脾气暴躁的,也变得温和、容易沟通了。”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华说。

  早恋是困扰高中生的一个敏感问题。即使知道学生早恋,贺红岩也从来不会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她像妈妈一样,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早恋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另一方面,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不让其他学生知道。“早恋的事,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有时候被别的同学知道了,大家会拿这件事开玩笑,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因此,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尊重学生。”

  有个学生毕业后,给贺红岩写过一封信,信中对贺红岩当年对他早恋隐私的保护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我和这名同学私下里谈了两三次话,就改变了他早恋的想法,他一直感激我。后来他大学毕业,谈对象了,还让我‘把关’。即便现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常常问我该怎么办。”

  “我教过的学生,现在绝大部分都有联系,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有心里话,他们总愿意跟我说说。”贺红岩对记者说,“很多学生,现在都是朋友了。”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构建德育体系

  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锡伯族完全中学,有锡伯、哈萨克、维吾尔、回、汉等多个民族的学生。担任学校德育主任后,贺红岩努力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形成了一个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

  从事德育工作以来,贺红岩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她以创建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和“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每学期开学前,贺红岩都精心制订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等为主要内容,每月一个德育主题,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月活动。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进一步在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每年5月的“民族团结月”活动、 一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才艺展示比赛等,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展现了学生的风采,增强了各族学生的团结,促进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此外,贺红岩还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走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植树、举办夏令营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取得了良好的德育实效。同时,定期召开家长会,接待家长来电来访,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贺红岩任学校德育主任后,完善了学校的班级管理考核制度,出台了更加全面细致的德育考核细则与方案,形成了更加科学规范的德育管理模式。2004年,她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示范展示活动,得到全县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赞扬,为在全县推广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奠定了基础。针对部分学生沉迷于上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她提出了“健康上网”的倡议,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在全校成功组织开展了一次“拒绝网吧,远离违纪,勤奋学习,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主题签名励志活动,活动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修改完善后的《学生安全上网管理实施方案》不仅得到校领导的认可,还通过校领导提交给上级部门,并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2005年至2009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贺红岩组织学生,连续5年参加全县中学生文艺汇演,获得佳绩,并在州级比赛中获奖。2007年,贺红岩组织并带领学校学生,在云南参加首届全国56个民族青少年演讲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二等奖。2006年,学校成立中学生业余党校,贺红岩兼任业余党校副校长,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工作。2008年以来,伊犁州党委组织部、察布查尔县党委组织部先后3次组织有关人员,在学校举办中学生业余党校现场交流会。2010年6月,伊犁州学生业余党校工作现场观摩会在学校召开,贺红岩讲了党课观摩课,得到上级领导和观摩团的好评,产生了良好反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贺红岩等德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12月,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成为州级德育达标学校;2010年4月,成为州级“绿色学校”;2010年5月,荣获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荣誉称号。2010年,贺红岩组织全校教师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学校荣获“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荣誉称号、集体一等奖。       

  巧妙地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课中

  化学课,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听的。但在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贺红岩的化学课,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有的学生甚至从不喜欢化学课变得痴迷化学课了。

  贺红岩上化学课,下了功夫,也花了心思。如何把枯燥的化学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既爱听,又爱学呢?贺红岩尝试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二氧化碳”这堂课时,贺红岩很自然地联系到环保话题。看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她因势利导,组织了一次以“还我绿色”为主题的小型班会。这次主题班会设置了模拟法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扮演污染企业的老板,有的扮演村民,有的扮演法官,有的扮演环保人士,大家各抒己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贺红岩动了一个“小心思”,就在一堂化学课中渗透了德育。“这堂课下来,收获不小,要感谢贺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可以发表看法的平台。”学生张东说。

  在讲“碱工业”这堂课的时候,贺红岩介绍了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侯氏制碱法”,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告诉学生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发奋图强,将来报效祖国。这堂化学课让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还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每堂化学课,贺红岩都从德育故事开始,中间穿插德育内容,她将知识教学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传统美德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几乎每个知识点,贺红岩都有一个德育故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痴迷。

  贺红岩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德育课程化、科目化的创新做法,如今在学校全面推广。她的努力,使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虽然在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贺红岩从不自满,她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学习知识,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作为一名德育教师,2006年,她参加了县德育工作考察团,到南疆等地进行了20余天的考察学习;2007年,她参加了自治区第七期德育骨干培训班,进行了40天的集中学习,理论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贺红岩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现场示范观摩会以及国家高中课改远程教育培训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她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名言,对学生言传身教,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这就是贺红岩,一位在边远民族地区24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德育教师,她以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和智慧做好了德育这篇“大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特约记者  蒋夫尔  本刊记者 赵岩)